3岁的孤独症孩子做了口肌训练后老是仿说,该怎么办?

“孩子2岁半就开始在***机构做口肌的训练了,那时孩子还没有语言,做了口肌训练后,看着孩子慢慢能张开嘴巴说出“妈”这个音时,我开心得不得了,虽然我知道他说“妈”只是个发音,并不是对着我说。但我感觉他马上要会说话了,心里还是很高兴。”菲菲妈(化名)到武汉睿宝中心咨询时仍然为孩子的进步感到欣喜。

“后来,孩子开始能说的音越来越多,虽然不太准,但明显说的字多了。不过,最近我发现菲菲看似会说不少单音了,但只是单纯模仿,从来不自己主动说。***机构的老师跟我说,孩子慢慢就会自己说了,没事的。不过我还是很担心,刚好有个认识的家长在你们这里训练,她说你们在孩子不会说话前是不允许孩子做口肌的,为什么呀?”菲菲妈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在睿宝武汉中心的干预。

个 案 背 景

菲菲,女,足月顺产,到睿宝武汉中心咨询时年龄为3岁1个月。出生半年内,家长未发现孩子有任何异常。不过孩子9个月才会坐,且逗弄孩子时,孩子很少笑,菲菲妈隐约觉得孩子的发育可能存在问题,想带孩子到医院去看。但家里其他成员均认为菲菲妈过度敏感,菲菲妈也只能放弃了去医院看的想法。但是当孩子1岁2个月才会走路,1岁8个月了还不会说话,菲菲妈就心急了,不管家里人怎么劝阻,她都要带孩子到医院去看。

果不其然,医院的诊断上写着“疑似孤独症”。虽然医生解释了一大通,但菲菲一家人听得并不太懂,大家都只认为菲菲就是不会说话而已,会说话了就好了。于是菲菲一家人不断地尝试跟孩子说话、互动,但发现菲菲好像对他们的称呼和要求爱理不理。没有办法,菲菲妈在孩子两岁半时将孩子带去了一个号称能快速解决发育落后孩子说话问题的机构。该机构以口肌训练和感统训练为主。

似乎还算幸运,菲菲在接受了3个月左右的口肌训练后,开始能张口说“啊”、“妈”等音,全家人都欣喜若狂。在接下去的2个多月里,菲菲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多,包括“他”、“衣”、“帮”等音。家里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没有问题了,很快就会恢复好了。不过菲菲妈却发现孩子虽然会说不少的单音了,但却从未自发主动地说过话,连对着妈妈主动叫“妈妈”也没有出现过。菲菲妈也询问了在训机构的老师,老师的回应是孩子还不够熟练,再练久一点,自己就会说了。

又一个月过去了,菲菲妈还看不到孩子的主动语言,开始有些着急了,就在网上跟其他家长交流,其中有个家长回应“我的孩子2岁7个月,也还不会说话,我孩子训练的机构睿宝要求我现在不能做口肌训练,否则孩子自主语言的出现可能会晚很多。”这个回应打动了菲菲妈,于是菲菲妈就问这个家长要了睿宝的联系方式,找到了睿宝武汉中心。

武汉中心

碰 到 问 题

睿宝武汉中心吴亚玲主任(添加微信咨询专家)听完了菲菲妈的介绍后,仔细观察了孩子,并通过互动了解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后,作了以下记录:

菲菲,女,3岁1个月,被诊断为疑似孤独症,具体表现如下:

发育维度 能力/行为表现
早期发育 8个月会坐,14个月会走。
基础能力 呼名无反应,情绪调控能力欠佳,不满足时会躺地、尖叫、用力跺脚。不能安坐,一直跑来跑去。妈妈反映在家也无法安坐,但在机构老师控制下能坐半个小时。能等待低于3秒,主要表现为不能维持注意力,走神及玩声现象频繁。没有喜欢的东西,目前尚未明确面对喜欢的东西是否能够等待。能模仿不同动作,能跟说,但都不稳定。能回应单回合互联注意,不能引发单回合互联注意。
认知能力 能进行实物配对,不能进行图片配对;缺乏物件概念,除了非常熟悉的物件外,其他物件难以辨认。缺乏抽象概念及认知逻辑。
语言能力 语言理解:能理解简单的场景指令,对于熟悉物件的名称能理解,不能理解动词指令,不能理解词组;

语言表达:仿说为主,主动语言很少。玩声现象严重,寻求声音刺激(无意义的哼)频繁且难以打断。

社交沟通 社交类型为被动型,主要使用较强的情绪表达需求、求助与拒绝;其余主动沟通很少。不能自发进行环境探索,引导下能被声光玩具吸引,但维持时间不超过20秒。
行为 存在明显的寻求刺激行为(跑来跑去、玩声、玩手)。

目前菲菲妈碰到的主要问题是:菲菲能跟说,但几乎没有自主语言,且存在一些例如玩声、玩手、跑来跑去等刻板行为。

问题分析与解决

吴亚玲主任(添加微信咨询专家)告诉菲菲妈,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一般将儿童的语言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前能力阶段、语言拓展阶段、语言组织阶段。普通儿童大多数儿童的语言在1岁—1岁半会出现,在语言出现前需要一些基础能力的参与,这些基础能力对语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称之为语言前技能。语言前技能包括语音感知、模仿能力、拟声、轮流作转、互联注意以及注意力等。在语言出现前的语言前期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

语言前技能 普通儿童发展过程 孤独症语言前技能发展
语音感知 20周的胎儿已具备听觉能力,4个月以内儿童就能区分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10个月以内的儿童就能根据他人的语调区分他人的情绪,10个月开始逐步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形成语言的理解。 孤独症儿童将音和义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如指令服从)欠佳。
模仿能力 6个月内的儿童就开始尝试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9个月起能模仿语音,1岁开始能模仿较复杂的动作以及模仿说话。 孤独症儿童镜像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模仿能力发展整体欠佳。
拟声 出生开始就能反射性发声,4个月开始出现牙牙语,1岁起逐步将牙牙语转换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孤独症儿童牙牙语阶段拟声频率及容量都偏低。
轮流作转 4-8个月的婴儿在做出动作后会等待别人模仿其动作,而后重复其行为继续让成人模仿。1岁内儿童的延迟满足仅能延迟数秒,等待的时间也仅有数秒,轮流作转的对象只能是2-3个人。 孤独症儿童的冲动行为会影响延迟满足的出现。
互联注意 0-3个月能面对面观察,留意到他人面孔,6个月能观察到前方物件,9个月能用手指物,6-12个月产生三方参与的互联注意。 互联注意缺失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发展的核心缺失之一。
注意力 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步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力的持续性在1-3分钟以内,高强度注意只能稳定在数秒,注意广度仅为2-3个对象。注意力分配能力差,需要成人引导。注意容易被环境其他因素转移,需要成人吸引。 孤独症儿童在注意力的持续性、稳定性以及广度上均表现出不足。
肢体语言 在9至13个月之间,幼儿开始使用肢体语言表达需求,如伸手抓、拉着大人的手、将大人的手推向想要的物品等。 孤独症儿童肢体语言贫乏,严重影响后续的语言沟通发展。

在语言前期经过了拟声的锻炼后,口部肌肉得到发展,语音感知开始具有区辩性后,儿童便能利用互联注意,在自然情景中不断模仿他人的口型与表达,从而获得语言的技能。虽然不少学者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但这只能说明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遗传学基础,但从环境中学习显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肢体语言的出现也为下一步儿童将语音转换成语言提供了桥梁。

当儿童能够不断的模仿他人的语音后,便会逐渐从与他人的互动中明白“ma-ma”这个语音指的就是“妈妈”。简而言之,儿童的神经系统存在一个对语音进行赋义的加工过程。肢体语言本身存在沟通的含义,因此儿童常常会将肢体语言作为语音以及语言之间的桥梁,以便促进自身理解语音的含义。

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存在口肌功能问题的不少,但真正由于口肌功能不足导致没有语言的却极少,大约不足5%。可以说,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大多都并非因为口肌的问题,而主要在于语言前技能不足所致。此外,当儿童开始能模仿口型发音后,将语音转换成语言也是孤独症儿童较为困难的地方。而相比较语言前技能的不足以及语音转换问题,口肌带来的问题要小得多。

睿宝武汉中心吴亚玲主任(添加微信咨询专家)为菲菲制定了两个阶段约3个月的计划。两个阶段分别为:2个月的语言前能力训练(更多资讯可点击参阅睿宝官网中《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前技能训练》)、语音转化训练。

在语音转化阶段的训练,吴亚玲主任又将语音转化训练目标细分为下表的目标:

目标数

具体内容

目标1 儿童模仿“要”或“啊”的口型,并赋予“要”的含义;
目标2 在FP下,儿童使用“要”或“啊”口型+手势,表达“要”的含义;
目标3 儿童使用“要”或“啊”口型+手势,表达“要”的含义;
目标4 儿童模仿“不”或“u”的口型,并赋予“不”的含义;
目标5 在FP下,儿童使用“不”或“u”口型+手势,表达“要”的含义;
目标6 儿童使用“不”或“u”口型+手势,表达“不”的含义;
目标7 区分“要”与“不”的口语表达;
目标8 儿童模仿“帮”或“b”的口型,并赋予“帮”的含义;
目标9 在FP下,儿童使用“帮”或“b”口型+手势,表达“帮”的含义;
目标10 儿童使用“帮”或“b”口型+手势,表达“帮”的含义;
目标11 区分“要”、“帮”的口语表达;
目标12 在PP下,区分“要”、“不”、“帮”的口语表达;
目标13 区分“要”、“不”、“帮”的口语表达;

在经过语言前技能训练、语音转化训练,同时辅以托马迪斯听觉刺激训练后,菲菲开始能稳定地自主使用单字“要”、“帮”、“不”表达需求、求助以及拒绝,情绪也明显改善。

当菲菲第一次眼睛看着妈妈说“帮”,希望妈妈帮忙打开盒子时,菲菲妈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她第一次感觉菲菲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人。

睿宝的观点

(点击联系睿宝)

睿宝各中心在训练过程中,一直坚持除非明确判断口肌功能影响了儿童语言的出现,否则在训练早期尽可能不进行口肌训练。原因有二,一是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落后主因并非口肌功能不足,而是语言前技能及语音转换不足所致;二是早期训练阶段,无语言的孤独症儿童大多社交沟通意愿偏差,而口肌训练容易引起儿童的不适,从而反感使用嘴巴说话,结果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意愿更差。

IMG_256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bt_0_13201126958_1000.jpg&refer=http___inews.gtimg.webp(1)

不少口肌的训练方式容易让儿童感到不适

因此,对于绝大部分没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经过规范的语言前技能训练以及语音转换训练,加之听觉刺激训练(主要作用是促进儿童的拟声发展,以强化口部肌肉的自我练习)后,语言都能在3-6个月以内出现。

如果在干预的早期便采用口肌训练,则容易导致儿童的社交沟通意愿降低,难以出现自发性的语言表达。口肌训练的介入应该在儿童能自主命名后,如果儿童仍然说不清楚再介入,这时儿童大多存在基础的沟通意愿,不会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版权声明:
作者:睿宝中心
链接:https://intro.ruibaowork.com/2151
来源:睿宝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