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就是自闭症吗?
一胎自闭症哥哥毕业了,妈妈又为二胎弟弟烦恼了
老师!老师!要不弟弟还是来干预一下吧,这是希希妈妈第三次请求了,真是令中心的老师哭笑不得。不是不接收,而是没有必要啊。
哥哥希希正式从睿宝毕业了,各项能力都能符合年龄的发展,在小学也表现良好,之后只需要半年至九个月评估跟进一次,持续一到两年就可以。这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是希希妈妈又开始担心另一件事情,怕一岁的弟弟也是自闭症,因为弟弟还不会开口叫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带着哥哥希希来中心干预训练的时候,也经常带着弟弟来,弟弟脑袋眼睛都圆溜溜的,脸蛋肉乎乎的非常可爱,一笑就看见几粒小白牙附带一滩口水。由于年龄小,常常在推车里睡着,睡醒后坐起来左看看又看看找妈妈,发现找不着就会哼唧两声,前台的行政老师就只能抱起小家伙哄一哄了,有时候哄不住就抱到监控室看哥哥训练视频,指着屏幕跟他说爸爸妈妈哥哥都在这里,等会就出来了。一会小家伙情绪稳定了,就指着远处的小木马说,自己去玩吧。等妈妈一出来叫唤名字,就赶紧从木马上起来迈着小短腿晃晃摆摆奔妈妈去了,趴在妈妈的怀里还有点小委屈的样子,也真的是很好玩了。
黄秋婷(添加微信咨询专家)主任跟妈妈说,弟弟的语音感知、模仿、互联、环境探寻都不错,就是语言发展稍微慢一些,先不用着急再观察半年。这半年着重引导孩子的拟声发展,包括频率和种类,就按照之前教哥哥的时候用的办法,在环境探寻,跟孩子玩的时候去进行,妈妈都非常熟练的了,只是妈妈之前的精力和心思放在哥哥身上多,再加上着急,把问题复杂化了。
希希妈妈遇到的问题,相信很多家长也会遇到。特别是遇到一胎是自闭症的情况,二胎是自闭症的概率又会提高,到底孩子早期出现哪些表现我们要引起警惕呢?又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知道3岁之前的孩子的发育规律是怎么样的,这样有一个对照,就会比较明了。
1、语言前技能的发展
年龄 | 能力发展 |
0—2个月 | 生理需求有关的声音、辨别人声 |
2—3个月 | 生理无关的声音、辨别成人说话的语调 |
3—4个月 | 开始无意中发出一些语音(先元音后辅音) |
4—8个月 | 玩声自娱、他人模仿其行为会重复行为、开始从物件的部分有辨识物件的能力、发重复的音节(模仿∶轮流作转的开始) |
8—12个月 | 开始有物件恒存概念、能对被吸引的物件或人物有较长的注意、模仿新动作以及类似字词的发声、环境提示(例如手势)理解成人的语言 |
2、语言理解的发展
年龄 | 词汇理解 | 句子理解 | 问句理解 |
1岁以前 | 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当成人呼叫别人的名字时会做出反应,能对“不”的指示做出反应 | ||
1-2岁 | 物件的名称、身体部位的名称、不同动作的名称、空间词汇(里外)、形容词(冷和热) | 双词短句∶动作者和动作名称;动作名称和接受动作者;物件位置所在的双词短句;含有形容词的双词短句 | |
2-3岁 | 形容词“大小”、表示时态的词语 | 双词短句∶代表物件或人物名称和地方名称,你的或我的或他的和物件名称 | 动作+不+动作询问用途、什么、做什么、在哪里 |
3、语言表达的发展
年龄 | 词汇运用 | 句子运用 | 问句运用 |
1岁以前 | 能使用早期词汇,如动物的叫声等 | ||
1-2岁 | 熟悉物件的名称、能称呼熟悉的人物 | 双词短句∶动作名称和接受动作者(如踢球);动作者和动作名称;含有形容词的双词短句;代表物件或人物名称和地方名称;能使用含有否定词“没有”的双词短句 | |
2-3岁 | 动词、社交用语、形容词、否定意思"不" | 三词及以上组成的短句∶动作者、动作名称和接受动作者组成的短句,动作者、动作名称和地方名称组成的短句,动作名称、动作或动作名称和接受物件或动作者组成的短句、含有表示物件位置的短语;含有表示时态的词汇的短句 | 动作+不+动、什么、做什么、在哪里 |
所以当三岁之前孩子该出现的能力没有出现,不该出现的行为却出现,就需要引起警惕了。例如:
概括总结为4类
狭隘兴趣
刻板重复行为
语言障碍
社交沟通障碍(核心)
因此:会不会说话不是判断自闭症的唯一标准,像希希弟弟的情况,除了语言有落后的可能,并未出现核心的问题,即社交的问题。孩子早期的社交:互联注意、环境探索、游戏能力并未出现异常。因此重点关注拟声的发展即可。当然自闭症轻重程度、功能高低及社交类型不同,表现也会有不同,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当孩子有异常表现时,家长该怎么做呢?有两点建议可供参考:
- 尽早到有资质的医院进行就诊筛查
- 及时找专业的机构提升孩子的能力
当孩子自闭症,家长需摆正心态。既不盲目悲观,也不漠然忽视,正视问题,提升孩子的能力是关键。愿我们的孩子早日康复,回归普通教育。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