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过早进入小学合适吗? ——一名7岁自闭症儿童的个案分析
自闭症过早进入小学合适吗?
——一名7岁自闭症儿童的个案分析
- 初始情况
郭**,男,出生于2015年9月,3岁多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儿童于2021年11月进入中心训练。
刚进入中心时,情况大致如下:
1、基础能力情况
对指令服从性低,呼名有反应;情绪调控较差,畏难逃避情绪明显,主要表现为哭、捶桌子;能安坐3-5分钟,但在幼儿园会离开座位,存在冲动行为;具备3-5秒的等待能力;注意力容易吸引能维持,能维持2-3秒高强度的专注力;存在单向互联注意;有较好的模仿能力。
2、认知能力
配对能力较好,能辨认指认常见物件,具备物件概念能力;能认识简单的物件类别(不足6类),属性分类不稳定,形容词辨识混淆;不能理解因果、先后、并列等高级逻辑;不能进行事件排序。
3、语言能力
能理解双词(常见动名词指令),不能理解问句“谁”、“做什么”等;能表达单句,多数用词组进行表达,刻板语言明显,电报字句明显,构音明显异常。对于简单的问句能回应,但不稳定,现场测试时出现鹦鹉学舌。
4、社交沟通
能使用语言表达需求、拒绝,往往伴随明显的情绪,不能向成人求助;游戏能力处于功能性游戏阶段,以声光类玩具为主,玩玩具时容易兴奋,喜欢车车(玩一下就会排列),不能接受喜欢的玩具被拿走;没有自主建构的概念,兴趣狭隘,引导下能对其他功能类玩具能进行探索,但维持乐趣时间很短,目前未有超过3种感兴趣的玩具。
社交类型为被动型,处于平行游戏游戏阶段;能稳定的作出需求以外的沟通和互动,但停留在少数回合,静态性社交停留在2-3岁;开始可以分享实物,动态社交停留在1-2岁。
- 行为
存在频率较高的刻板语言、玩手等刻板动作,容易兴奋。
5、早期发育史
早期运动发育正常;13个月时会有无意义的babamama的音,17个月会自己数数、背英文字母,3岁6个月去医院干预一个月后才出现有意义的需求性词组;无折线形语言发展轨迹。儿童一直都妈妈自己带,早期家长大多数时间让孩子看动画片,较少互动;
3岁5个月去某医院干预一年半;后进入某机构半天制干预,主要以认知、感统课为主。目前在幼儿园大班,班里有30余个小朋友,妈妈陪读。幼儿园的老师评论:集体指令需提醒,大多数活动能跟着一起,在幼儿园做操能进行简单的动作参照,复杂的动作不会的话就自己站在那里。
- 干预过程
儿童进入睿宝广州中心后,完善了基础能力,提升了儿童情绪调控及行为控制能力,建立了多回合互联注意的互动模式,加强了儿童对环境探索的引导,基本上让儿童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能力、相对稳定的情绪以及与环境和他人互动的基本模式。
此外,在认知能力上,稳定了儿童分类能力,教导了儿童理解包括因果、前后等逻辑关系。在语言上,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理解单句及基本的语言结构,并能稳定使用词组自发表达,表达需求等常见场景时可以使用单句。还通过构音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构音问题。在社交上,除了建立双向互动的社交模式外,还通过游戏干预过渡到建构和假想游戏阶段。
儿童家长2022年7月咨询主训师,希望能在9月份进入小学就读。主训师虽已表示儿童尚不适合进入小学,应该延迟一年进入小学,但并未做更深入地解释和跟进。2022年9月份时,家长仍旧坚持让儿童进入了小学(资源班),开始降低训练频率(原来每周2-3次,改为了每周1次),10月出现明显的自言自语及社交回避,鹦鹉学舌频率明显增加,情绪问题不断出现,无法在群体中接受挑战。
- 结束情况:儿童于2022年11月结束在睿宝的训练。
1、基础能力:较好;
2、认知能力:能理解并列句、因果关系;能理解事件先后顺序,能进行事件排序;
3、语言能力
儿童能理解否定词词组及相关问句,能理解四元素单句,能理解问句“什么、谁、在哪里”,并能在绘本及日常生活中进行泛化。语言表达日常以短句表达为主,单句较少。近期鹦鹉学舌频率明显增加,无怪异语。整体构音仍存在较明显不足,电报字句明显,谐音不足。
4、社交沟通
社交类型为被动型,处于平行游戏阶段。能使用语言结合手势表达基础沟通,能回应2-3个回合的沟通,不能自主引发多个回合沟通,主要以需求为主。日常自主分享或者描述物件较少。能稳定的作出需求以外的沟通和互动,但停留在少数回合,静态性社交停留在2-3岁。开始出现弹性互动,动态性社交停留在2-3岁。10月开始社交回避明显,情绪沟通明显,无法接受挑战。
游戏能力处于建构游戏阶段,目前儿童在游戏能接受加入第三方,并且在建构中能遵守简单的社交规则,能等待、分享,在游戏中存游戏语言,但以单词或词组为主,游戏语言偏简单。在游戏中增加挑战仍会出现较强的挫折感,成就感不够强。10月进行建构游戏中,家长出现明显的情绪,不以乐趣为主导,儿童在游戏中受挫明显,同时由于早期的环境探寻调整不足,目前儿童能进行建构,但是乐趣不足,场景经验单一,能独立建构简单场景(2-3个情节),但是独立游戏时仍容易出现非良性自言自语及跳来跳去的寻求刺激行为。
- 案例分析
儿童近期出现的社交回避、增多的自言自语和刻板行为,主要是因为过早进入小学所导致的。此处所指的过早是相对于儿童的发展年龄而非真实年龄而言的。
从个案的进展来看,儿童经过干预后,已经从初级阶段顺利过渡到了中级阶段,即儿童已经具备了可以融入小群体的基础条件,比如说儿童可以一边开展转衔训练,一边逐步回归幼儿园中班。
如果要进入幼儿园的大班,儿童还需要经过专门的社交挑战的训练。原因在于普通儿童进入大班时大多已经在5-6岁了,开始出现取笑他人甚至联合他人疏远某人的可能。即便恢复较好的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相较普通儿童而言仍然存在落后或者怪异,容易被其他同学取笑或者疏远。简而言之,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上容易碰到各种挑战,如果儿童未能提前学会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将会出现明显的社交回避。
而要进入小学,儿童不仅需要能接受社交上的挑战,还要面对各种规则的束缚,需要拥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儿童将会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多动、冲动、加重的刻板行为、情绪波动等情况。
- 总结与教训
在该个案中,在家长提出要进入小学后,虽然主训师已经给家长做了详细的解释,并给出了正确的建议,但问题出在了主训师未能及时获取家长真实的意图。从事件的进程来看,儿童的家长已经是坚决要将儿童送到小学去就读了。主训师这时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 反复多次向家长解释为何儿童尚不适合进入小学就读,并且应再三交代如果过早进入小学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 保持与家长关于进入小学问题的沟通,一旦发现家长已经下定决心要在短期内送孩子到小学去,则即刻更改训练计划,在无法改变家长想法时,将儿童进入小学迫切需要完善的技能提前训练。这些技能主要包括:
- 立刻安排“入小学前能力测评”,确定儿童进入小学前哪些能力需要补足;
- 社交挑战训练;
- 短期内高强度的行为自我管控能力;
- 短期内高强度的转衔训练;
共有 0 条评论